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
一、寻 龙
传说中的龙有奇怪的形象:蛇的身体、兽的四脚、马的头、鬣(lie)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即龙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也不清楚应把它划分哪科哪属。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都认为本民族是由一个“神祗”(qi)或半人半仙的准“神祗”创造的。并且这些创造人的“神祗”大都长着一副怪模样,或者人头兽身,或者人身兽头。如中国流传女娲抟(tuan)土造人的故事:自天地开辟以后,世上没有人,于是女娲抟土作人,开始一天抟一个,后来她认为速度太慢,就在绳子上铺上泥土,然后把绳子一抖,绳子上的泥土掉在地上就变成了许多人。这故事中的女娲便是人头蛇身。
这与原始人类的动物崇拜有关。在祖先们生活的环境里,动物横行天下。动物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方面动物是人们狩猎的对象,是人们食物的重要来源,动物的骨头、牙齿等还能加工成生产工具、武器甚至装饰品,动物的皮毛可以帮助人们御寒,动物的角可以加工成号角,经过驯养后的动物可作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畜力。另一方面,动物在许多方面比人更灵巧和有力量,凶禽猛兽还不断地袭击人们,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既要依靠动物,又畏惧动物,便把动物当作神来崇拜,这便是原始人的动物崇拜。并且普遍地把动物同人的来源联系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就是用动物来解释氏族的来源,认为氏族与某一动物之间有血缘关系,是由这种动物发展起来的,于是就对这一动物更加敬仰和膜拜。并把它的图案作为本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
为什么“龙”是由各种动物结合在一起的呢?
这是因为华夏民族是由多个远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这些氏族部落有各自不同的图腾崇拜,如夏后氏姒(si)姓崇拜蛇图腾,姜姓崇拜羊图腾,少嗥部落崇拜鸟图腾,有虞氏妫(gui)姓崇拜象图腾等。当这些氏族部落通过兼并,融合而成为更强大的华夏族时,各个氏族的图腾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马头蛇身鹿角狗爪鱼鳞的“龙”。
“龙”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象征,受到华夏子孙的顶礼膜拜,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一曲《龙的传人》唱出了我们古老的民族和龙之间的关系。图腾崇拜一方面表现了古人思维有一定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氏族的起源。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思维的落后性,他们分不清人同动物的界限,意识不到人在自然界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反而把低于人的动物当作智慧能力高于人的祖先来崇拜。
现代科学技术已证明“龙”并不存在,人也不是“龙”生的。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龙骨”存在,其实是其它动物的化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最初是一个外国人试图在那里寻找“龙骨”,后来经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不仅没有找到“龙骨”,反而找到了人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证据——北京猿人的头盖骨。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所说的“龙”,是指山脊的起伏和山脉的外形,称为“观势喝形”。他在实践“龙”的“寻找”、“识别”和“运用”,作了独创的阐述,在《撼龙经》中写道:
“问君疑龙何处难,两水之中必有山。两山之中必有水,山水相夹是机源。假如十条山同聚,必有十水归一处。其间一水是出门,九山同来作门户。东行看西西山好,西上看东东山妙。南山望见北上山,山奇水秀疑似问。北上看见南山水,矗矗尖奇秀且丽。君如遇见此处时,两水夹来何处是?与君更为何分别?先分贵贱星罗列,更须参究龙短长,又看顿伏星善良。尊星不肯为朝见,从龙虽来找掉藏。贵龙重重出入帐,贱龙无帐空雄强。十山九水难同聚,贵龙居中必异常。”
二、察 砂
主龙山左右的山脉称为“护砂”,即“青龙白虎”。位于主龙前方的小山丘,近者为“案山”,远者为“朝山”。
杨筠松在《撼龙经》中阐述:
所谓“九星”,其实就是九种不同形状的山,被取名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它们有的主祸,有的主福,人们必须详加识别。
杨筠松对理想的人居环境强调“闭合”的地形,故护砂应呈“环抱之势”便成为判断砂之贵贱的依据。★★★★★
左右护砂达到“上八字开”、“下八字合”方可聚财,为富砂贵砂,判为“吉”。
反之,若是“八方吹穴”、“孤脉独龙”则为贫砂、贱砂、反砂,判为“凶”。
同时砂山的形体也是吉凶的根据。
“气吉”则“形必秀润、特达、端庄”。
“气凶”则“形必粗顽、破碎”。
朝山、案山的形状要求似笔架、似竖旗、似獅象虎、似三台、似玉圭、似横琴等,而忌石头裸露或形如停尸。 在所有环绕吉祥人居环境的“砂”中,最重要的当属所谓“四神砂”,它们是位于吉祥地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小山,假借天上四方星宿的名字为它们命名:青龙(位于吉祥地之左)、白虎(位于吉祥地之右)、朱雀(位于吉祥地之前)、玄武(位于吉祥地之后)。而且指出,只有秀丽端庄的“砂”才算是吉祥的。因而,具备了秀美的“四神砂”的地方,在各种尺度下都会是一个景色怡人的善居环境。
三、观 水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的理念中,所有吉祥人居环境都离不开“水”。他有句名言:
不仅如此,在没有山脉的平原地带,河流也往往被看作是传递生气的通道。在任何情况下,风水地理以得“水”为第一要素,没有水的地方,即使有很好的山势龙脉,也是一无可取。★★★★★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是怎样“观水”的呢?
其中包括水的来源、走势和质量三个方面的考察。吉祥地点的“水”应该与“龙”和“砂”一起,对该地点造成“重叠、关栏、内敛、向心”的围合态势。
他在《疑龙经》中阐述:
大凡寻龙要寻干,莫道无星又无换。君如不识枝干龙,每见干龙多诞谩。不知干长缠亦长,外州外县山为伴。寻龙千里远迢迢,其次五百三百里,先识舆图观水源,两水夹来皆有气。水源自是有长短,长作军州短作县。枝上节节是乡村,干上时时断复断。分枝劈脉散乱去,干中有枝枝复干。凡有枝龙长百里,百里周围作一县。百里各有小干龙,两水峡来寻曲岸。曲岩有水抱龙头,抱处好寻气不散。到此先看水口山,水口交牙内局宽。便觉宽容平处觅,左右周围无空闲。断然有穴在此处,更看朝水与朝山。朝水与龙一般远,共祖同宗来作伴。客山千里来作朝,朝在面前为近案。如有朝迎情性真,将相公侯立可断。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的“观水”,还有一个要素十分重要,那就是“水口”和“水域”。
所谓“水口”,是指水流入和流出之处,“水来之处谓之天门”,“水去之处谓之地户”。相中的地形中,“水口”越多,水流在“水口”之内越是缠护周密,也就越吉祥。★★★★★
“水城”,指河道的弯曲形态。“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即人居住宅、村落村舍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也就是杨筠松说的“讷位”(河流汇合的地方,河流弯曲的地方)。 由于在弯弯曲曲的河流中,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流缓慢,使河水对河岸的冲刷状况不同。水的流向由西向东流为最妙,这主要是根据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推衍出来的。★★★★★
四、点 穴
“穴”的原始意义是洞穴。
考古学者认为,人类的祖先学会在平地建房之前是住在天然洞穴或人工挖的洞穴中,以躲避寒风的袭击或野兽的威胁。后来人类走出洞穴在平地建房,“穴”的含义就逐渐演变为房屋住宅的基址。
所谓“点穴”,就是确定屋基的中心区。
理想的“穴”位于“四灵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环抱的闭合地形内,宽大的“明堂”(穴地前面平坦开阔、水流交聚的地方)上微微隆起的地形部位。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的“点穴”,是指在综合考虑了山水状况之后,准确地找到山环水抱的这块区域中“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最完美的那个点。这个点将成为建筑群落中核心建筑的基址。如城镇主街道的十字交叉处、都城的朝殿、州郡的公厅、宅舍的中堂等。 杨筠松用于“点穴”的工具是一根竹竿(竹仗),同时作为丈量地形的尺度。赣南客家人称他为“竹杖芒鞋杨救贫”,是说他用竹子做的“手杖”,穿着用稻草编制的“草鞋”,到处漫游,“寻龙”“察砂”“观水”“点穴”。
五、定 向
“向”就是方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走向垂直的方向,这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由于太阳光照射,风的方向等因素,均可影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吹暖和的南风,而冬季吹寒冷的北风,南面向阳,因此房屋朝向以朝南或东南或西南为最佳。风水地理用罗盘来格定方向具有朴素的科学原理。 但进入明清时期,“风水术”引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逐渐变成了“五行、干支”等因素综合起来推算。而且将杨筠松原本用来观测方位、定向基址的“罗盘”,后来人在上面划上“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四山、二十四节气、九星、穿山七十二、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等等,最简单的“罗盘”至少有四、五圈注字,有的复杂多到四十多圈,把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异化”并歪曲了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核心理念,招致有些人指责现代的“风水”是一种“伪科学”,是封建迷信的产物。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历史足迹
中国有悠久的人居建筑历史,截至清末,中国上百个城市、2 000多个县、数万个村、镇,大多由风水地理先生精心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这种实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构筑“低碳”人居生活的典型示范。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二月底,卢光稠派人专程前往三寮请地理宗师杨救贫(赣州客家人对杨筠松的尊称)对扩建虔州城进行堪舆布局。作为卢光稠座上宾的杨筠松与其徒弟曾文辿全力以赴,走遍虔州周边山山水水,寻觅“龙脉”、“水口”,精心规划、布局。他发现虔州“据江右之上游,崆峒峰居前,三阳枕其后,章、贡两水缭绕乎左右,而郁孤岭屹立乎中,诚一方之壮观也”。外围与崆峒山对峙的还有西南的四会峰、九峰山,北面的储山、狮子岩,西北的通天岩等,实可谓“山之分峙,水之潆(ying)洄,而形胜即于此焉”,被杨筠松列为虔州扩建城池规划、布局的基本要素。
现保留的赣州古城墙是卢光稠按照杨筠松设计、规划而奠定基础,后经1000余年各个朝代,特别是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虔州知军孔宗瀚将土城改建为砖石城后,使当今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6.5公里、高大雄伟的城墙,为江西全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七月,荷兰总督派遣使臣首次访华,使团管事约翰-尼霍夫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一书中说,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该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用砖头砌成,所有炮眼有盖子,盖子上面画着凶恶的兽头,绕城墙走约需两个小时,站在城墙向北望去,可看见来往数不清的船只”。“赣州宋城墙”专家称之为“全国仅见”。
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第一峰就是坐落于衡阳市的回雁峰。回雁峰雄踞城南,相传北雁南飞时,一般到这里就歇翅驻足停飞了,衡阳城因此又叫“雁城”。北宋名相王安石的诗句:“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回雁峰因此闻名天下。
“水口”被杨筠松认为是关系到一个城市人才的多寡和财富积累的多少的重要关口,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关锁”和“镇守”。这一手法在衡阳城的全盘布局上显得尤为突出。★★★★★
今天南岳风景名胜开发区的CI形象的管理人员的名片上,都有一幅简化了的“朱雀”造型图,在显示出深厚的风水地理文化底蕴的同时,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婺源县地名志》载:唐初,有滕、叶、鲍姓等云集于此河湾居住,因名“云湾”。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萧江八世祖江敌由附近旃坑迁此,后子孙繁衍成巨族,故以姓氏易村名“云湾”为“江湾”。
江湾村北靠后龙山,面朝汩汩不息的梨园河。终年不断的河水提供了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而民居则大都建在山麓开阔的河湾处,阳光充沛,利于开垦田地。山环水绕,锦峰簇拥,河川如练,这不仅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审美空间,使得江湾古村落成为一方负阴抱阳、四通八达的“天、地、人”浑然一体的人居环境。在中国建设规划与建筑史上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相传,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地理宗师杨筠松的弟子曾文辿、刘江东二人来到流坑村,受到董家热情接待,至留居两年之久。经他们精心规划、布局,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943年)完成营造规划,形成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真可谓“百代不断,千年不散”,被国内外文物、史学界盛赞为“千古第一村”。
如何认识“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
一、泛滥成灾的“作秀风水”
当今社会上特别迎合“作秀风水”,南方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风水。在家里如果摆有刻着“金木水火土”字样的方形烛台之类的物品,都说明主人品位不凡。有的政府官员办公室里摆上几盆“富贵树”,书架上摆上一盆“幸运竹”,故世俗有“竹报平安”之语。若在旺位挂上“竹画”亦可。档案柜的角落置放一座石头雕刻的流水盆景,象征“风水”的布局。如果以此来调节空气、美化环境无可非议,如以此布局“风水”则有“作秀”之嫌。室内植物风水,“旺位”厚叶或是大叶的常绿植物,这便可收“生旺’之效,增加家宅的财气。“衰位” 适宜摆放有刺的植物,办公室内摆“富贵树”“幸运竹”声称为“风水”
二、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不是“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算命”、“看相”、“卜卦”不属“杨公文化”范畴
当今社会上众多的算命、卜卦、拆字、写流年、做香火、摆道场,为宝宝起名、成人改名 、企业选名、指点婚姻……等,均挂着“地理”“日课”的招牌,把“升官发财”、“化解情敌”、“预测胎儿性别”、“五行疾病与脏腑”等纳入风水地理文化范畴,把“风水”的功能升格到可以无稽之谈。诸如命理、卜卦、预测、改名等“术数”,本文不评说其属于“迷信”还是“科学”,也不议论其具有何等实用价值,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内涵不包括“命理学”、“预测学”和“通书”等内容。★★★★★
有人撰文阐述杨筠松步入过“佛门”,修炼过“道士”,这是一种推测。真正的杨筠松(杨救贫)是走下“神坛”的地理宗师。据记载,最早的风水理论是托名二千多年前秦末汉初的黄石公所写的《青囊经》,晋朝的郭璞又有所发展,写有《葬经》,到了唐朝风水说进入一个兴旺时期,以杨筠松为代表,他写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风水地理文化著作。在此之后,杂书倍出,并且出现不同的派别。在唐宋时,东南地区分出福建和江西两派,进入明清时期就更是五花八门。根据明清时期风水说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派别:形法和理法。
“形法”主要从地形的自然形态上观察“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宅之祸福,选出佳地。
“形法”的理论要点即是所谓的“地理五诀”,此派主要承袭了江西派,公认始祖为杨筠松(杨救贫)。★★★★★
2、“理法”,主要承袭福建派,注重罗盘的使用,理论基础是“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学说”等。★★★★★
“理法”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术语完全脱离了具体含义,因而艰涩难懂,并以“风水”冠名,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走上了“神坛”。
杨筠松(杨救贫)生前活动的江西赣州,当地人自古以来称“坟墓”为“风水”,百姓家作“风水”就是作“坟墓”,久远年代称“风水宝地”一般是指阴宅而言。
明清以后,社会上的一些巫师、神汉,借助杨筠松地理宗师的声誉,把那神化的“风水”冠以“杨公风水”,从而将杨筠松(杨救贫)的地理堪舆演变为被众人唾骂的“迷信”“糟粕”。
难怪有人说:“社会织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命运之网,构成这张网的经纬线就是闪闪发光的金钱。”利用“杨公文化”招牌“攒钱”,这是“异化”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的十二级台风。
四、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不是卜卦占术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运用《易经》哲理,达到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天象等形成和谐互助的关系,它不是《易经》的分支门类,对《易经》中的八卦卜算,在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没有具体运用。但采取《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注在风水地理文化理念中。
现在社会上冒出所谓“易经风水”的名称,把“占卜”与“风水”结合起来,由此标榜其“博大精深”“无所不能”。★★★★★
“慎终追远”是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理念之精粹。
“愼终”一方面指对老人“终”之前的关怀赡养,即“生,事之以礼”,这是中国人的“美德文化”。另一方面是指对老人“终”之后的安置,即“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对于生者来讲,通过对逝者的追思,使情感得到自然合理的表达,同时将逝者善性的一面永远的传承下去,长此以往,我们的民风自然淳厚,社会将更加和谐。
五、研读“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应领会原著精髓
认真研读“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原著,领会其精神实质。据记载,杨筠松(杨救贫)主要是口授传徒,因此,他的风水地理著述大多是经其口授于徒弟整理后用笔记述,主要是由曾文辿、刘江东二位高徒撰写,他二人都是于都人,其中含有客家方言口语。 在研读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著作时,应娴熟运用古汉语与客家方言,方能弄懂“杨公地理文化”之内涵,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从而领略典籍的真谛精髓。 |
下一篇:杨筠松风水
版权说明:
本文标题: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
1、《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一文由本站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