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是集购书学习分享案例快速入门迅速成为风水大师的专业网址!

用户中心 [退出] 欢迎进入《易书网》本站网址www.vv55.cc 本站风水书籍有2000多样,无法一一上传网站,更多风水书籍请加 QQ:1140862158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和我联系
当前位置:易书网 周易风水学习网 中国周易风水罗盘商城 湖南周易风水书店官网 > 综合资料 > 地理风水 >

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

2017-05-13 10:32 | 作者:未知 | 来源:未知 | 阅读:次 |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和我联系
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
温馨提示:本站出售各种风水罗盘、周易风水书籍寻龙尺!
淘宝网址:
https://ok5261.taobao.com
点击进入淘宝店购买



寻 龙
        当今世界,谁曾见过蜿蜒飞舞的龙?千古神州,谁又目睹过腾云驾雾的龙?没有。是神话传说中的有灵性的动物,是古代中国人错误的万物有灵思想的产物。
      从何而来?

传说中的龙有奇怪的形象:蛇的身体、兽的四脚、马的头、鬣(lie)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即龙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生物学家也不清楚应把它划分哪科哪属。
       自然界并没有真正的龙的存在,龙是古代中国人想象出来的。那么古代人是怎样想象出龙这种并不存在的动物呢?这和人们渴望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有关。
       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会导致是谁创造了人。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神话传说都认为本民族是由一个“神祗”(qi)或半人半仙的准“神祗”创造的。并且这些创造人的“神祗”大都长着一副怪模样,或者人头兽身,或者人身兽头。如中国流传女娲抟(tuan)土造人的故事:自天地开辟以后,世上没有人,于是女娲抟土作人,开始一天抟一个,后来她认为速度太慢,就在绳子上铺上泥土,然后把绳子一抖,绳子上的泥土掉在地上就变成了许多人。这故事中的女娲便是人头蛇身。
       为什么这些神话中创造人的伟大“神祗”们大都和动物有一定的关系呢?

这与原始人类的动物崇拜有关。在祖先们生活的环境里,动物横行天下。动物对于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一方面动物是人们狩猎的对象,是人们食物的重要来源,动物的骨头、牙齿等还能加工成生产工具、武器甚至装饰品,动物的皮毛可以帮助人们御寒,动物的角可以加工成号角,经过驯养后的动物可作为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畜力。另一方面,动物在许多方面比人更灵巧和有力量,凶禽猛兽还不断地袭击人们,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人们既要依靠动物,又畏惧动物,便把动物当作神来崇拜,这便是原始人的动物崇拜。并且普遍地把动物同人的来源联系在一起,于是就产生了“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就是用动物来解释氏族的来源,认为氏族与某一动物之间有血缘关系,是由这种动物发展起来的,于是就对这一动物更加敬仰和膜拜。并把它的图案作为本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

为什么“龙”是由各种动物结合在一起的呢?

这是因为华夏民族是由多个远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这些氏族部落有各自不同的图腾崇拜,如夏后氏姒(si)姓崇拜蛇图腾,姜姓崇拜羊图腾,少嗥部落崇拜鸟图腾,有虞氏妫(gui)姓崇拜象图腾等。当这些氏族部落通过兼并,融合而成为更强大的华夏族时,各个氏族的图腾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马头蛇身鹿角狗爪鱼鳞的“龙”。

“龙”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象征,受到华夏子孙的顶礼膜拜,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是龙的传人。

一曲《龙的传人》唱出了我们古老的民族和龙之间的关系。图腾崇拜一方面表现了古人思维有一定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氏族的起源。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思维的落后性,他们分不清人同动物的界限,意识不到人在自然界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反而把低于人的动物当作智慧能力高于人的祖先来崇拜。
      “风水地理”称山脉和河流为“龙脉”,利用人们对“龙”的尊崇,古人们相信“龙”是灵物,是中国人的祖先,因此就一定能够保佑家族趋利避邪,逢凶化吉。风水地理把居住环境四周的山脉称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也是古人动物崇拜的结果,借这些灵性动物的威风,烘托出村落的安全感,风水地理文化就是借用这些动物的比喻来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已证明“龙”并不存在,人也不是“龙”生的。新中国成立前,传说有“龙骨”存在,其实是其它动物的化石。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最初是一个外国人试图在那里寻找“龙骨”,后来经中国考古学家发掘,不仅没有找到“龙骨”,反而找到了人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证据——北京猿人的头盖骨。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所说的“龙”是指山脊的起伏和山脉的外形,称为“观势喝形”。他在实践“龙”的“寻找”、“识别”和“运用”,作了独创的阐述,在《撼龙经》中写道:
      须弥山是天地骨,中镇天地为巨物。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四肢龙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东为四派。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为杳冥。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分枝劈脉纵横去,气脉钩连逢水住。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大率行龙有真星,星峰磊落是龙身。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峰以星名取其头,星辰下照山成形。龙神二字寻山龙,神是精神龙是质。
        这是《撼龙经》的开头一段,概括性地介绍整个中国的“龙”。也就是大气脉。它认为传说中的须弥山是天地的骨干,就象人的脊梁骨。再从这里分出东西南北四大龙脉,就象人的四肢。其中的南龙到了中国,又形成自己的龙脉系统;九曲黄河是大肠.其余的主要河流是膀胱,然后又分支分脉,气脉止聚的地方,大点的成为都城,帝王统治,小些的成为郡县,公侯管辖,再小的成为小市镇,也有富贵人家居住。
       “莫道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两水夹处是真龙,枝叶周回踪者是。莫令山反枝叶散,山若反兮水散漫。外山百里作罗城,此是平洋龙局段。星峰顿伏落平去,外山隔水来相顾。平中仰掌似凹巢,隐隐微微立丘阜。倾从丘阜觅回巢,或有钩夹如旋螺。钩夹是砂螺是穴,水注明堂聚气多。四旁绕护入城裹,水绕山环聚一窝。霜降水枯寻不见,春夏水高龙脊现。此是平洋看龙法,过处如丝或如线。高水一寸即是山,低土一寸水回环。水缠便是山缠样,缠得真龙如仰掌。窠心掌里或乳头,端然有穴明天象。山缠水绕在平坡,远有冈陵近有河。只爱山来抱身体,不爱水反去从他。水抱应如山来抱,水不抱兮山不到。莫道高山龙易识,行到平洋失踪迹。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却愈多愈有力。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祖宗父母数程遥,误得时师皆不识。龙到平洋莫问,只观水绕是真龙。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藏真也是空。
       这是《撼龙经》中阐述辨别龙脉的一些基本要领。他说山地气脉要看山峰和星辰的对应关系,平地气脉则要注意水的环绕流向,好地四周的山势应该是朝拜拱卫,而不是逆反散乱,水势则是缠绵环抱,而不是直冲而过。比如有的地象向上的手掌,中间微凹,四周水绕山环,这就是好地。
       杨筠松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就是寻找龙脉。什么是风水地理中说的龙脉呢?
       在我国广阔的大地上,分布着广袤千里的平原,参差起伏的丘陵、高耸壮阔的高原、峰峦重叠的山地以及众多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等等,这些奇妙的自然景色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在遥远的古代,流传着盘古开天辟地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粘着地,地粘着天,天地相连就象一个鸡蛋。有一个名叫盘古氏的巨人就生活在这个鸡蛋里面,用他的斧头不停地开凿,经过一万八千年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被他以当中辟开,分成两半,轻清者上升而成为天,凝重者下沉而成为地。这时的盘古就生活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天每日长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本人也每天增高一丈。如此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无限高,地变得无限深,盘古氏便死去了。为了把人间装扮得更美。盘古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头、手足以及身躯变成了巍峨的高山;把自己的两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把自己的毛发变成了地球上的草木;气变成风,声音变成雷声,把自己的血液变成奔腾的江河和无限的大海;欢喜时的笑容变成晴天,烦恼时的愁容变成阴天。这样一来,地表万物就都有了灵性,山脉在地表上蜿蜒曲折,忽隐忽现,沿着一定的脉胳延伸,这与人们想象中的确有内分相似。于是古代地理堪舆家便把山脉称为龙脉
      盘古开天地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一个神话故事,显得并无科学依据,但经过地质学家们长期研究,已对创造山河的神奇力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年龄已经有了46亿年,在它形成的最早时期,地球只是一个由各种物质混杂在一起的气球体,科学家们称之为地球原始星云。后来由于中心部分的引力作用,这个气态球体开始收缩,同时温度上升。原始地球内部的各种放射性原素,像今天的原子弹爆炸一样通过衰变释放出大量热量,由于高温作用,使地球上的物质处于熔化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比重大的物质和地球中心下沉,比重小的物质逐渐浮到地球表面。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较低,地表处地熔化的状态的岩浆就逐渐冷凝形成坚硬的原始陆壳。地球最早的岩石都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沉积岩广布在高山、丘陵、平原等地,除了水平岩层之外,还有弯曲的、斜立的、直立的各种形态。这些形态都是地壳运行的结果。而这种地层变形又将使地表产生起伏,龙脉便是由此而产生的。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把山脉称为龙,起伏的山脉称为龙脉,土是龙之肉,石是龙之骨,草是龙之毛。所谓寻龙实际是对山脉走向,山脉的主干与分支关系的考察,即对地形的考察。
       从科学的角度讲,山脉的分布情况对居住环境的自然条件有没有影响呢?有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地面的土壤分布,地表水和地下水状况,对风的阻挡等来实现的。科学的选择理想居住环境应对各种自然条件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何处优何处劣的结论。杨筠松对于如何寻龙在《疑龙经》中阐述:

问君疑龙何处难,两水之中必有山。两山之中必有水,山水相夹是机源。假如十条山同聚,必有十水归一处。其间一水是出门,九山同来作门户。东行看西西山好,西上看东东山妙。南山望见北上山,山奇水秀疑似问。北上看见南山水,矗矗尖奇秀且丽。君如遇见此处时,两水夹来何处是与君更为何分别先分贵贱星罗列更须参究龙短长,又看顿伏星善良。尊星不肯为朝见,从龙虽来找掉藏。贵龙重重出入帐,贱龙无帐空雄强。十山九水难同聚贵龙居中必异常。
       这一段讲碰到多山多水的复杂情况怎样判别。一要看山形的贵贱。二要看气脉的长短。三要看气脉停顿止伏之地的吉凶。比较尊贵的气脉一般位置居中,好象在重重帐幕里。平庸的风水先生只讲气脉的长短,不讲气脉的贵贱,这样相地把缠护的气脉当成主干气脉对待。
      古人寻龙寻顿伏,盖缘顿伏生尖曲……。譬如人行适千里,岂无解鞍并顿宿……。古人建都与建邑,先寻顿伏识龙关。
      此是望地识龙形。陡彼百泉观水去,陡彼溥原观水聚。或陟南冈与太原,是寻顿伏非苟然。古人卜宅贵详审,经旨分明与后传。 
        这一段讲“气脉”的顿伏,即停顿止伏的情况。顿是顿于山地,伏是伏下平原。杨筠松很重视气脉的顿伏。就像人远行疲劳需要休息一样,气脉运行一段也要顿伏,而顿伏就是起变化的时候,弄清楚了变化,寻找穴地也就不难了。古人建乡镇城市建设都先要察看气脉的顿伏情形才施工。 

     二察 砂
      “砂”也指山体。“龙”是高大的主要山体,“砂”则是“龙”旁边四周的小丘。在成因上,“砂”是由“龙”的石头风化而成。

   主龙山左右的山脉称为护砂,即“青龙白虎”。位于主龙前方的小山丘,近者为案山,远者为朝山

   杨筠松在《撼龙经》中阐述:
      北辰一星中天尊,上相上将居四垣。天乙太乙明堂照,华盖三台相后先。此星万里不得一,此龙不许时人识。识得之时不用藏,留与皇朝镇家国。请从垣外论九星,北半星宫系几名。贪巨武星并辅弼,禄文廉破地中行。九星人言有三吉,三吉之余有辅弼。不知星曜定锱铢,祸福之门教君识。
       这里引出九星的概念。

   所谓九星其实就是九种不同形状的山,被取名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它们有的主祸,有的主福,人们必须详加识别。

杨筠松对理想的人居环境强调闭合的地形,故护砂应呈“环抱之势”便成为判断砂之贵贱的依据。★★★★★

左右护砂达到“上八字开”、“下八字合”方可聚财,为富砂贵砂,判为

反之,若是“八方吹穴”、“孤脉独龙”则为贫砂、贱砂、反砂,判为

同时砂山的形体也是吉凶的根据。

“气吉”则“形必秀润、特达、端庄”。

“气凶”则“形必粗顽、破碎”。

朝山、案山的形状要求似笔架、似竖旗、似獅象虎、似三台、似玉圭、似横琴等,而忌石头裸露或形如停尸。

在所有环绕吉祥人居环境的“砂”中,最重要的当属所谓“四神砂”,它们是位于吉祥地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小山,假借天上四方星宿的名字为它们命名:青龙(位于吉祥地之左)、白虎(位于吉祥地之右)、朱雀(位于吉祥地之前)、玄武(位于吉祥地之后)。而且指出,只有秀丽端庄的“砂”才算是吉祥的。因而,具备了秀美的“四神砂”的地方,在各种尺度下都会是一个景色怡人的善居环境。

    观 水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的理念中,所有吉祥人居环境都离不开“水”。他有句名言:
        未有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
      “龙”能迎气生气,“砂”能聚气藏气,“水”能载气纳气,大地的生气只有遇到水面才能被曳(ye)住流动的脚步。

不仅如此,在没有山脉的平原地带,河流也往往被看作是传递生气的通道。在任何情况下,风水地理以得“水”为第一要素,没有水的地方,即使有很好的山势龙脉,也是一无可取。★★★★★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是怎样“观水”的呢?

其中包括水的来源、走势和质量三个方面的考察。吉祥地点的“水”应该与“龙”和“砂”一起,对该地点造成重叠、关栏、内敛向心的围合态势。

他在《疑龙经》中阐述:

大凡寻龙要寻干,莫道无星又无换。君如不识枝干龙,每见干龙多诞谩。不知干长缠亦长外州外县山为伴。寻龙千里远迢迢其次五百三百里,先识舆图观水源两水夹来皆有气。水源自是有长短长作军州短作县。枝上节节是乡村,干上时时断复断。分枝劈脉散乱去,干中有枝枝复干。凡有枝龙长百里,百里周围作一县。百里各有小干龙,两水峡来寻曲岸。曲岩有水抱龙头,抱处好寻气不散。到此先看水口山,水口交牙内局宽。便觉宽容平处觅,左右周围无空闲。断然有穴在此处,更看朝水与朝山。朝水与龙一般远,共祖同宗来作伴。客山千里来作朝,朝在面前为近案。如有朝迎情性真,将相公侯立可断。
        这一段告诉人们,寻找主干气脉要看缠护之山脉和缠山之长。另外就要看水源,两水夹护的地方有气脉。水流曲折之处,关栏生气,如果水口有山,肯定找得到真穴地(建筑物的中心区)。周围山水作欢迎朝拜的姿态,这种穴地准确无疑是好地。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的“观水”还有一个要素十分重要,那就是“水口”和“水域”。

所谓“水口”是指水流入和流出之处,“水来之处谓之天门”,“水去之处谓之地户”。相中的地形中,“水口”越多,水流在“水口”之内越是缠护周密,也就越吉祥。★★★★★

“水城”指河道的弯曲形态。“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即人居住宅、村落村舍要定在水环抱的一边,也就是杨筠松说的“讷位”(河流汇合的地方,河流弯曲的地方)

由于在弯弯曲曲的河流中,有的地方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水流缓慢,使河水对河岸的冲刷状况不同。水的流向由西向东流为最妙,这主要是根据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推衍出来的。★★★★★

   点 穴

  “穴”的原始意义是洞穴。

   考古学者认为,人类的祖先学会在平地建房之前是住在天然洞穴或人工挖的洞穴中,以躲避寒风的袭击或野兽的威胁。后来人类走出洞穴在平地建房,“穴”的含义就逐渐演变为房屋住宅的基址。

所谓“点穴”,就是确定屋基的中心区。

   理想的“穴”位于“四灵兽”(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环抱的闭合地形内,宽大的“明堂”(穴地前面平坦开阔、水流交聚的地方)上微微隆起的地形部位。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的“点穴”,是指在综合考虑了山水状况之后,准确地找到山环水抱的这块区域中“龙”、“砂”、“水”种种景观意象最完美的那个点。这个点将成为建筑群落中核心建筑的基址。如城镇主街道的十字交叉处、都城的朝殿、州郡的公厅、宅舍的中堂等。

   杨筠松用于“点穴”的工具是一根竹竿(竹仗),同时作为丈量地形的尺度。赣南客家人称他为“竹杖芒鞋杨救贫”,是说他用竹子做的“手杖”,穿着用稻草编制的“草鞋”,到处漫游,“寻龙”“察砂”“观水”“点穴”。

    定 向

   “向”就是方向、朝向。一般指与建筑基址走向垂直的方向,这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定向”是确定房屋的朝向,其主要工具是罗盘。

   由于太阳光照射,风的方向等因素,均可影响房屋的采光和通风。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吹暖和的南风,而冬季吹寒冷的北风,南面向阳,因此房屋朝向以朝南或东南或西南为最佳。风水地理用罗盘来格定方向具有朴素的科学原理。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的“定向”,是要求建筑物的朝向多与自然因素有关,如采光、背风、排水等杨筠松所采用的“罗盘”原本只是用来观测方位、定向基址的,简单★★★★★

   但进入明清时期,“风水术”引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逐渐变成了五行、干支等因素综合起来推算。而且将杨筠松原本用来观测方位、定向基址的“罗盘”,后来人在上面划上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四山、二十四节气、九星、穿山七十二、黄道十二宫、二十八宿等等,最简单的“罗盘”至少有四、五圈注字,有的复杂多到四十多圈,把一些完全不相干的事物硬凑在一起,“异化”并歪曲了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核心理念,招致有些人指责现代的“风水”是一种“伪科学”,是封建迷信的产物。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历史足迹

中国有悠久的人居建筑历史,截至清末,中国上百个城市、2 000多个县、数万个村、镇,大多由风水地理先生精心选址、规划、设计和布局,这种实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它是构筑“低碳”人居生活的典型示范。
    宋城博物馆——赣州古城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杨筠松应虔州(今赣州市)刺史卢光稠之邀,堪舆、规划、设计、布局扩城方案,献出了毕生精力,为赣州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奠定了理念和营造基础。
    赣州位于赣江上游,地处章水与贡水会合处。河流纵横,田地肥沃,青山绿水,风光秀丽,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素称“五岭之要会,闽粤之咽喉”。

  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二月底,卢光稠派人专程前往三寮请地理宗师杨救贫(赣州客家人对杨筠松的尊称)对扩建虔州城进行堪舆布局。作为卢光稠座上宾的杨筠松与其徒弟曾文辿全力以赴,走遍虔州周边山山水水,寻觅“龙脉”、“水口”,精心规划、布局。他发现虔州“据江右之上游,崆峒峰居前,三阳枕其后,章、贡两水缭绕乎左右,而郁孤岭屹立乎中,诚一方之壮观也”。外围与崆峒山对峙的还有西南的四会峰、九峰山,北面的储山、狮子岩,西北的通天岩等,实可谓“山之分峙,水之潆ying洄,而形胜即于此焉”,被杨筠松列为虔州扩建城池规划、布局的基本要素。 
    杨筠松依照虔州的地形地貌,建议卢光稠扩城营造龟形和皇城格局。将东西城墙推移至章、贡二江边岸,南城墙的大幅度外扩,使新城北尾南首,特具龟形。杨筠松选虔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龟首南向,城内皇城座北面南,阳街(今文清路、建国路)南北贯通,形成南朱雀、北玄武。扩城后的阳街更接近于虔州城的东西中轴位置,虔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
    杨筠松在制定扩建虔州城方案时,规划了一座土城墙,长约4 500米左右,上面建有城垛、炮楼等军事设施,整个城池开有西津、镇南、百胜、建春、涌金五大城门。这样规模的一座城市,在军事防御、抗洪等方面,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了。

  现保留的赣州古城墙是卢光稠按照杨筠松设计、规划而奠定基础,后经1000余年各个朝代,特别是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虔州知军孔宗瀚将土城改建为砖石城后,使当今赣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长6.5公里、高大雄伟的城墙,为江西全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墙,也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北宋砖墙之一。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七月,荷兰总督派遣使臣首次访华,使团管事约翰-尼霍夫在《荷使初访中国记》一书中说,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该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用砖头砌成,所有炮眼有盖子,盖子上面画着凶恶的兽头,绕城墙走约需两个小时,站在城墙向北望去,可看见来往数不清的船只”。“赣州宋城墙”专家称之为“全国仅见”。
    虔州古城区内,有堪称城市建筑史上奇迹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福寿沟,“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这些杨筠松布局宋代营建的排洪工程,历时900多年,今天仍在发挥防洪御灾作用,在全国十分罕见。
      二钟灵秀美——衡阳古城
    古有“山之南水之北曰阳”的地名命名法则,湖南的衡阳就是因为地处衡山之南而得名。

  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第一峰就是坐落于衡阳市的回雁峰。回雁峰雄踞城南,相传北雁南飞时,一般到这里就歇翅驻足停飞了,衡阳城因此又叫“雁城”。北宋名相王安石的诗句:“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回雁峰因此闻名天下。
    传说唐代地理宗师杨筠松路过衡阳,为这里的山水龙脉所吸引,遂停留数日,点化衡阳为朱雀的象征,有灵动飞升之意。并提示有三道“水口”:第一道“水口”位于衡阳城北部蒸水汇入湘江的石鼓山地带。第二道“水口”位于衡阳城北部蒸水汇入湘江的河流西岸的合江套三级矾上,与石鼓山遥相对峙。第三道“水口”位于衡阳城北部耒水汇入湘江的河流交汇处的北岸。

 “水口”被杨筠松认为是关系到一个城市人才的多寡和财富积累的多少的重要关口,必须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关锁”和“镇守”。这一手法在衡阳城的全盘布局上显得尤为突出。★★★★★
    乾隆年间编修的《衡州府志-形势》中对衡阳的风水地理布局有详细记载,大意是:衡阳城的镇山为南岳,南岳蜿蜒而南,形成岣嵝峰,前有湘江环带,东洲岛浮现于前方江面,蒸水在北面由西而东汇入湘江,再往北是耒水自东而西融入湘江。石鼓山列于府治左侧,隔岸望之,形如一弯偃月,不愧为“朱雀”的化身。其景色之秀丽,确为一处绝佳的山水形势之地。

  今天南岳风景名胜开发区CI形象的管理人员的名片上,都有一幅简化了的“朱雀”造型图,在显示出深厚的风水地理文化底蕴的同时,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三名人故里——江湾古镇
    江湾镇(原称江湾村),位于江西婺源县境东部,江湾水下游梨园河的一个河湾处,西偏南距县城紫阳镇28公里。

 《婺源县地名志》载:唐初,有滕、叶、鲍姓等云集于此河湾居住,因名“云湾”。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萧江八世祖江敌由附近旃坑迁此,后子孙繁衍成巨族,故以姓氏易村名“云湾”为“江湾”。
    江湾村江氏的先祖本姓萧,称“萧江氏”,是西汉初宰相萧何的后裔。萧何之后传至南北时,萧衍创建了南朝的第三个王朝梁朝,萧衍称高祖武帝。萧江支派是高祖武帝的长子,即昭明太子萧统之后嗣。到了唐代,这一支派中的萧禹、萧嵩、萧华、萧复、萧免、萧置、萧仿、萧遘相继出任宰相,史称唐朝萧氏“八叶宰相”。唐朝末年,萧遘为僖宗的宰相(杨筠松时在朝廷任国师),死于“朱玫之难”。萧遘之仲子萧祯时为江南节度使,因父蒙难而隐居歙县(属安徽省)篁墩,因“念先世从北渡江而来,遂易萧姓以为江氏。凡江氏宗于萧者,此其鼻祖也”。
    江湾石耳山脚下有一座稀奇的篁岭村,村口种有80多株红豆杉,树龄都在500年左右。全村姓曹,是从歙县篁墩迁徙而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西递的清代户部尚书曹文埴,军机大臣、大学士、太子太师曹振鳙父子,其故乡就在篁岭。
    江湾是运用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理念指导下选址、布局、建造的一个古镇。建筑艺术的形式美与自然环境形态美的协调都离不开“地理五诀”的核心内涵。

  江湾村北靠后龙山,面朝汩汩不息的梨园河。终年不断的河水提供了生产灌溉和生活用水,而民居则大都建在山麓开阔的河湾处,阳光充沛,利于开垦田地。山环水绕,锦峰簇拥,河川如练,这不仅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审美空间,使得江湾古村落成为一方阴抱阳、四通八达的“天、地、人”浑然一体的人居环境。在中国建设规划与建筑史上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四千古第一村——流坑村
    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的西南,有一个规模宏大且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流坑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千古第一村”。 
    这个村子大都姓董,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公904年~905年)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

  相传,唐哀帝天佑三年(公元906年),地理宗师杨筠松的弟子曾文辿、刘江东二人来到流坑村,受到董家热情接待,至留居两年之久。经他们精心规划、布局,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943年)完成营造规划,形成七横(东西向)一竖(南北向)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道设置门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围合的格局。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村中现有明清古建筑及遗址计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另有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村中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但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真可谓“百代不断,千年不散”,被国内外文物、史学界盛赞为“千古第一村”。

如何认识“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

   一、泛滥成灾的“作秀风水”

   当今社会上特别迎合“作秀风水”,南方人似乎更相信八卦风水。在家里如果摆有刻着“金木水火土”字样的方形烛台之类的物品,都说明主人品位不凡。有的政府官员办公室里摆上几盆“富贵树”,书架上摆上一盆“幸运竹”,故世俗有“竹报平安”之语。若在旺位挂上“竹画”亦可。档案柜的角落置放一座石头雕刻的流水盆景,象征“风水”的布局。如果以此来调节空气、美化环境无可非议,如以此布局“风水”则有“作秀”之嫌。室内植物风水,“旺位”厚叶或是大叶的常绿植物,这便可收“生旺’之效,增加家宅的财气。“衰位” 适宜摆放有刺的植物,办公室内摆“富贵树”“幸运竹”声称为“风水”
       这种“三俗”风水操作,在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原著中,根本没有表述,都是后来一些新起的“风水大师”的创新发明,是当今中国风水地理文化中的陋习。

     二、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不是“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算命”、“看相”、“卜卦”不属“杨公文化”范畴

   当今社会上众多的算命、卜卦、拆字、写流年、做香火、摆道场,为宝宝起名、成人改名 、企业选名、指点婚姻……等,均挂着“地理”“日课”的招牌,把“升官发财”、“化解情敌”、“预测胎儿性别”、“五行疾病与脏腑”等纳入风水地理文化范畴,把“风水”的功能升格到可以无稽之谈。诸如命理、卜卦、预测、改名等“术数”,本文不评说其属于“迷信”还是“科学”,也不议论其具有何等实用价值,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内涵不包括“命理学”、“预测学”和“通书”等内容。★★★★★
    三、“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不是宗教神坛 

   有人撰文阐述杨筠松步入过“佛门”,修炼过“道士”,这是一种推测。真正的杨筠松(杨救贫)是走下“神坛”的地理宗师。据记载最早的风水理论是托名二千多年前秦末汉初的黄石公所写的《青囊经》,晋朝的郭璞又有所发展,写有《葬经》,到了唐朝风水说进入一个兴旺时期,以杨筠松为代表,他写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风水地理文化著作。在此之后,杂书倍出,并且出现不同的派别。在唐宋时,东南地区分出福建和江西两派,进入明清时期就更是五花八门。根据明清时期风水说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派别:形法和理法。
    1、形法,又称峦头。

  “形法主要从地形的自然形态上观察“气”之吉凶顺逆,从而推导宅之祸福,选出佳地。

   形法的理论要点即是所谓的“地理五诀”,此派主要承袭了江西派,公认始祖为杨筠松(杨救贫)。★★★★★

   2、理法主要承袭福建派,注重罗盘的使用,理论基础是八卦、十二支、天星、五行学说等。★★★★★

   理法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术语完全脱离了具体含义,因而艰涩难懂,并以“风水”冠名,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走上了“神坛”。
    追溯历史,在杨筠松那个年代,并没有出现“风水”这一概念,《四库全书》中所涉及到杨筠松“地理”方面的著作,几乎没有“风水”一词。

   杨筠松(杨救贫)生前活动的江西赣州,当地人自古以来称“坟墓”为“风水”,百姓家作“风水”就是作“坟墓”,久远年代称“风水宝地”一般是指阴宅而言。

   明清以后,社会上的一些巫师、神汉,借助杨筠松地理宗师的声誉,把那神化的“风水”冠以“杨公风水”,从而将杨筠松(杨救贫)的地理堪舆演变为被众人唾骂的“迷信”“糟粕”。
    当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风水师”为了便于走向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以“杨公文化”为旗号,把卜卦、算命、写流年、改姓名、选吉日等编制成数码程序,进入电脑操作。只要你输入“生庚八字”或相关信息,瞬间就“算”出了你所需要的“风水”卦辞。声称可以破译人的生命规律,剖析你的命运“密码”,被称作是一门高尖端的“风水术”。

   难怪有人说:“社会织成了一张无所不在的命运之网,构成这张网的经纬线就是闪闪发光的金钱。”利用“杨公文化”招牌“攒钱”,这是“异化”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的十二级台风。

   四、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不是卜卦占术

   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运用《易经》哲理,达到人与自然地理环境、气候、天象等形成和谐互助的关系,它不是《易经》的分支门类,对《易经》中的八卦卜算,在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中没有具体运用。但采取《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贯注在风水地理文化理念中。

   现在社会上冒出所谓“易经风水”的名称,把“占卜”与“风水”结合起来,由此标榜其“博大精深”“无所不能”。★★★★★
    孔子是《易经》“人更三圣”之一,他将《易经》发展成为非常严肃的哲学,而不是“相术”。他在《论语-子路》说道:“不占而巳矣”,表示《易经》中的“卦”,没有必要凡事都“占卜”或先“占卜”后办事,只能将“卦辞”当作筹划的谋略、办事的导向。例如:“萃卦”的卦辞中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儒家创立的学说。提倡“慎终追远”可以教化民众,使“民德归厚”,从而为实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的道德基础。

  “慎终追远”是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理念之精粹。

  “愼终”一方面指对老人“终”之前的关怀赡养,即“生,事之以礼”,这是中国人的“美德文化”。另一方面是指对老人“终”之后的安置,即“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对于生者来讲,通过对逝者的追思,使情感得到自然合理的表达,同时将逝者善性的一面永远的传承下去,长此以往,我们的民风自然淳厚,社会将更加和谐。
       特别注意妨止“追远”与“庇荫”混淆一体,把墓葬与“家族兴盛”维系起来,夹杂了诸多封建迷信的“低俗”表象,这是对“杨公文化”的歪曲。

    五、研读“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应领会原著精髓

    认真研读“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原著,领会其精神实质。据记载,杨筠松(杨救贫)主要是口授传徒,因此,他的风水地理著述大多是经其口授于徒弟整理后用笔记述,主要是由曾文辿、刘江东二位高徒撰写,他二人都是于都人,其中含有客家方言口语。

   在研读杨筠松风水地理文化著作时,应娴熟运用古汉语与客家方言,方能弄懂“杨公地理文化”之内涵,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具体条件,从而领略典籍的真谛精髓。

点这里给我发消息 和我联系
0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杨筠松风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文章

版权说明:

本文标题: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

本文地址:

1、《杨筠松地理风水辨识》一文由本站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广告10